(通讯员 王雨程)10月13日,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陈凡教授做客“论道终南”跨文化讲坛,为公司师生讲授科学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的科技哲学的研究与团队建设。云顶国际vip.888经理石福祁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陈凡教授简要回顾了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他指出,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9年至1955年,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译介学习宣传阶段。第二阶段是1956年至1967年,为中国科技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时期。陈凡教授认为,于光远同志在1956年提出并主持制定的《自然辩证法(数学与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规划》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标志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形成。第三个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是科技哲学学科的曲折发展时期。第四个阶段是1978年至2018年,是中国科技哲学的学科建制化阶段。各级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相继成立,理工科院校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至此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完成学科建制化任务,成为哲学门类的二级学科。
陈凡教授认为,中国科技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以自然辩证法研究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哲学研究模式,表现为科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学科交叉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特征。针对新时代科技哲学该如何发展这一问题,陈凡教授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哲学的建设要坚持“四项原则”,采取“三化方针”和体现“四个目标”。具体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哲学,要坚持“新兴科技发展”与深化“传统科技认识”相结合,坚持通晓“国外科技哲学”与直面“当下中国实践”相结合,坚持“面向实践”与“理论升华”相结合,以及坚持“专一化”与“多元化”相结合这四项原则。在此基础上,陈凡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科技哲学建设应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实现中国化,最终让中国科技哲学成为具有哲学主体自信、思想理论自觉并体现中国特色的科技哲学。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围绕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特点、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体制的基本架构、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未来前景等问题与陈凡教授做了深入交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悉,“论道终南”跨文化讲坛作为云顶国际vip.888的高端品牌学术平台,始终致力于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社会热点与学术前沿,举办更多高水平讲座,为师生搭建国际化、多学科的交流桥梁,推动学术创新与思想碰撞。